轉載自 JET Magazine  |  2015-05-01

認識林沛濂,最初是因為舞台劇《笑之大學》(陳文剛、鄧偉傑主演版本),得知他是劇壇日本通,致力在港推動日本戲劇。最近他找來了蘇玉華、潘燦良一同飾演日本經典舞台作品《胎內》,特別於僅僅九十個座位的牛棚劇場演出,透過三個日本人的角色探討戰爭對人類的影響,揭露人性及生命的真諦。今次兩位男角潘燦良和林沛濂現身說法,細訴該劇演出的來龍去脈。

《胎內》是日本著名劇作家三好十郎於1947年的舞台作品,故事講述於戰後不久,男性商人花岡金吾(潘燦良飾演)生意上觸及貪污而被追捕,並與他的情婦村子(蘇玉華飾演)一同出走往深郊並隱藏於一山洞,卻發現了垂死士兵佐山富夫(林沛濂飾演)亦藏身於此。其後三人因地震而被困於山洞,只餘下少量糧食,洞內的氧氣漸變稀薄,三人在未知生死的境遇下,分別露出最真實甚至最醜陋的本性,並揭示戰爭對人類的啟示和影響。劇目取名為《胎內》,除了象徵密封山洞的故事場景外,更有人類在母胎蘊釀、新生、重生的意思。

雖說是日本經典劇作,但礙於語言上的不通,香港人未必聽過看過。居日多年的林沛濂憶起2003年曾經欣賞此作,看罷受到很大衝擊,期望有天能把它帶來香港。「這故事很簡單,三個人經歷地震後被困於山洞,思考人們對生存及生命這回事,給我很大啟發去注視一些自己已擁有的東西,珍惜身邊的人和事。這幾年間,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潘燦良和蘇玉華,一起合作過《脫皮爸爸》,發現大家對日本文化和戲劇很有興趣,有些理念和《胎內》角色都很相近,所以大家都希望一同演出。」連續奪得最近兩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的潘燦良坦言,他和蘇玉華都喜歡到日本旅行,一向欣賞日本人對生活和生命的追求。「我對日本文化認識不深,只能片面地說,日本人對自己的各方面,均有一種不會得過且過的個人滿足感。而且他們對於『道』的哲學,例如劍道、茶道等,都對學問和思想有極高要求的層次,所以演出《胎內》是一個難得機會,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日本精神。」他又指出,不諳日文的香港人難以接觸或理解日本戲劇,難得遇上林沛濂向他們推介這齣大師作品。「研究劇本時,我覺得挑戰很大,因為劇本很精密,劇作家所寫的每一句對白同樣經過深思熟慮,當我們想刪減任何一句,都覺得很困難很掙扎。能夠拿到這麼好的材料,作為演員已經很有滿足感了。」秉承日本人的嚴謹精神,林沛濂特別找來日籍導演田中麻衣子來執導,潘燦良提到:「導演能夠深入了解日本人對生命的看法,以及劇作家三好十郎寫劇本的那個世界。」除了與日籍導演合作外,對潘燦良而言,到牛棚只有九十個座位的劇場中演出,也是極大挑戰。「對我和蘇玉華來說,我們很少在小劇場演出,或者我們不妨借助該劇去令觀眾關注牛棚。」為何當初決定到牛棚呢?「聽到這個故事後,我和蘇玉華都堅持要去牛棚演出。如果能夠將這齣劇放到這類型的劇場,雖然地方很小,但正正因為這麼小,才能夠帶給觀眾那份震撼和力量。即使每場只有九十個觀眾,但大家互相演出及觀賞的過程正是寶貴之處,希望能將這套戲最好的一面、最powerful的層次帶給觀眾,而不是追求賣飛多少。某程度上,這樣和日本人追求一種事物的精緻和高度要求,是同出一轍的。」潘燦良透露,香港人演繹日本戲劇,更有趣的是身分問題。「這套戲比較反戰,作者借助這三個日本人的角色,表現出他們經歷戰爭時所感到的痛苦。老實說,我們始終是中華民族,當年被日本民族侵略,本身已是一個受害者的身分,但現在我們卻以這個歷史身分去演繹日本民族。雖然戰爭由他們發動,但日本人同樣承受了很多磨難及傷痛,所以這個身分來回是有趣及具挑戰性。我們往往只停留於受害者,他們是侵略者,但經歷多年後,大家該如何看這件事?這是一個很宇宙性、關乎人類的問題,亦是不錯的戲劇題材和很有難度的作品。」林沛濂曾在日本讀書及工作,感受更為複雜,他一向都想推動港日交流,共同創作,這次合作正好展現出日本人和香港人無分國界,同樣以人出發,追求共同的理念。

最後,特別與潘燦良談到演出的心態。自從他拍了兩套港視劇集後,不只在舞台發亮,更得到電視觀眾的青睞。「拍劇時是兩年前,沒想過觀眾有這麼大的反應,當現在有這個現象,對我來說有很大鼓勵,也確立了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一種使命感。實質來說,我一直在舞台演出,但香港關注舞台劇的觀眾數量較少,因此自己不斷思考如何能令更多人覺得舞台演出是有價值的。說到尾,電視演員和舞台演員都是演員,所以觀眾就是觀眾,他們只不過透過不同媒介來看戲劇演出。如果現在有人覺得原來潘燦良這個人都很好看,從而追著這個人來欣賞作品的話,可能帶到一些人來看舞台劇,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胎內》
日期:5月15日至31日
地點:牛棚藝術村7號前進進牛棚劇場
text : Nic Wong / photo : RRAAY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