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潘燦良 下午茶
香港經濟日報 | 2005-10-19 14 年演戲日子、70 套舞台劇經驗的演藝事業,原來最初只憑直覺開拓。「從小到大我都好怕醜,亦無表演慾。直至中五那年,同學邀請我參演畢業話劇,方發覺自己做戲都得喎。再加上當年考演藝學院,不一定要很好的成績,於是心想:『當演員應該是我的出路。』 但兩年報考都落空了,可能那時有黃秋生與謝君豪等人,對手太強。」他靦典見地笑一笑。 曾經放棄,當過送貨員,但熱誠原來從未冷卻。「後來我到城市當代舞蹈團當 office boy,表演亦看多了,便自薦當助理舞台監督,又想:『我是可以當演員的!』」終於,他在第四屆被取錄了,那屆的同學還有魏駿傑、蘇玉華等。「畢業初期,演出機會少,亦眼看其他同學有各種發展,有過失落。之後,得到愈來愈多好的角色,4、5 年間不斷磨練成長。但去到一天,當大家覺得潘燦良的演技已好穩陣,我還可追求甚麼突破?」 低潮期,開始在這兩年間出現。「參演《家庭作孽》時,要演繹一個深圳私家偵探角色。甚麼演法都試過,但個個都話:『阿燦,咁唔得。』 我迷茫好耐,最後嘗試不從演技入手,改為角色加哨牙、眼鏡、口音。黃秋生終於話:『阿燦,咁得喇。』」最後,他亦憑角色獲香港戲劇協會最佳男配角獎,「最有價值的,應該是經過艱苦努力後所獲得的突破。」 可是,這段低潮期還未過。於是,潘燦良申請了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將於 12 月到美國的 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 進修,「演員,會一直當下去,所以希望找到一些新刺激。」他說這理念與他 11 月執導的實驗舞台劇《拳手》相同:「人生都是場接場的擂台比賽,問題在於你會奮勇作戰、不戰而逃,還是愈打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