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燦良 理想演員的心法
香港經濟日報 | 2016-9-23 刻下潘燦良正在排練香港話劇團的《親愛的,胡雪巖》,一個豐富的人物,一段跌宕的歷史,跟他在影視圈的市井角色截然不同,演員能跨界就有多嘗試多挑戰的好處,不枉他4年前離開安全區的決定。「在不同媒體,目的都是做戲,當中技巧有不同,但理想的演員,應掌握不同層面。」人好戲好,不說自己是好演員。 潘燦良在4年前成為自由身演員,分別在熒光幕和大銀幕有亮眼的演出,然而一直沒有捨棄舞台,《狂揪夫妻》之外,憑《心洞》和《教授》連續兩年拿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親愛的,胡雪巖》再和香港話劇團合作,劇本出自潘惠森手筆,講時代風雲幻變中一個人物的起落,政與商、家與國、小我與大我,借古鑑今有話要說,而潘燦良扮演20歲到60歲的胡雪巖。「劇本好豐富、好濃縮,每場戲跳躍很大,(對演員)是很大的挑戰,亦好好玩。」 對於這個遊走政界的紅頂商人,他有一套看法:「在中國社會,他是前無古人,在當時可能是世界首富。有趣在於,他不是以搵錢的角度去對待他的世界。他透過經商這方法,令自己更有能力為人(做事);搵錢只是他擅長的生活方式,然後他有更多事情想做。不過,編劇、導演(司徒慧焯)對人物有更大的推展,會帶出他的野心、慾望,是黑暗面。人應該是這樣,如果只演正面太單一。」 影視界新人 香港話劇團是潘燦良的「出身地」,自90年演藝學院畢業後加入,在劇場默默耕耘21年。然後他決定離開安全區,才有了港視的《來生不做香港人》、ViuTV的《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以及電影《點五步》、《此情此刻》等,戲份不一,但讓更多觀眾看到他的演技。 「在這裏(話劇團)做了很長時間,有熟悉的班底、安穩的環境,不用顧慮其他事,很純粹地工作,在演員的崗位,是非常幸福。但當時想停一停、休息和調整,想轉換環境,又想和更多不同的人合作。」他說拍劇是timing,有電視台找他,令自覺沒知名度的他感意外:「我抱着 why not的態度,覺得值得試,也想挑戰自己。」 他說在影視界是新人,對他仍很有新鮮感。「初拍劇的一個月,很需要適應,那種環境和模式要演員pick up得很快,但我會在事前做好功課,縱使現場很多改動,自己都已有所準備。另外演技上也要調整,我們習慣很精準、幅度很大的表達方式,但電視和電影要自然流露、要細緻,我常提醒自己『唔好做多咗』。」 暫專注舞台劇 話時話,「劇團王子」走到影視圈,變得貼地,《來生不做香港人》的Hill少、《瑪嘉烈與大衛》的趙子龍、《此情此刻》的地產佬,都可以歸納為道地、市井、麻甩佬類。「可能Hill少讓人印象深刻,所以別人愛找我演這些角色吧。幾個人物的某些質地很相似,但亦有很大分別,我演的時候,要找出當中的不同。」 至於在《點五步》中扮演80年代當沙田政務專員的曾蔭權呢?「有壓力,因為人們通常會留意『扮得似唔似』,演員通常有這種壓力。但無論如何扮,都不是那個人,而且似不是重點,最重要是那個人在那場戲中呈現甚麼。」他慶幸遇上很多好對手,他在對方身上偷師,學懂控制表演的能量。 劇集為潘燦良帶來不少fans,之不過,他未來大半年會專注舞台劇,《親愛的,胡雪巖》分別在香港、上海演出之後,他亦參演明年3月藝術節的《香港家族》。「是三部曲,所以似是3個劇。我不會說自己『踩』入影視、『重返』舞台,只是剛好去年拍的電影、劇集都在今年推出,其實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工作。我想各方面都兼顧,別人找我,我都會嘗試。無論在任何媒體,目的都是做戲,當中技巧或有不同,但理想的演員,應掌握不同層面。」 演員就似運動員 一齣舞台劇動輒兩三小時,拍劇拍電影亦要捱更抵夜,因此演員的體能很重要。「演戲是用自己的身體、聲音,以及整個人去做另一個人,如果有任何不妥就做不了,而且在演出時,並不是平常人的狀態,所以演員似短跑運動員,要將身體練到最好、時時keep住,然後在那十秒裏表現,否則不能完成工作、連累所有人。」 潘燦良的心得很簡單,就是睡眠充足:「有演出時一定要早睡,足夠休息是最好的,身體才recover到。演出前要提早準備,做一些簡單的瑜伽、呼吸法,讓自己靜下來,更易集中和丟下煩惱瑣事。運動方面沒有特別,我愛跑步、行山、踏單車、游水等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