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燦良 大叔的變奏
MetroPop │ 2019-01-10 五十而知天命,踏入「大叔」之齡的潘燦良,渾身散發著溫文爾雅的氣息。不花巧,不賣弄,只專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難想像眼前的潘燦良,原來也曾「怕生保」得很。 「雖然本質很難轉變,但可改變對事情的處理方式。」這是潘燦良在演藝生涯學到的哲理,也是受到另一半蘇玉華的潛移默化。沒有婚書,卻比很多愛情來得恆久。共同走過的二十多個年頭,漫長卻又短暫,這段細水長流的感情,默默見證著潘燦良的大叔變奏曲。 「怕生保」的演員 在戲劇世界裡演活過不少角色,很難想像在螢幕和舞台上,演技揮灑自如的潘燦良,會以「低調怕生」來形容自己。坐在綵排室門外的沙發上,潘燦良沒作多餘的寒暄,就講起自己有份演出的舞台劇《短暫的婚姻》,飾演的角色(Galen)跟其本人同樣帶點沉鬱。因念及亡妻而沉淪,觀眾也許會憐愛這個角色,但親身演繹過Galen的潘燦良,卻對他有另一番感受。「我會將他看成是自私的人,當然你可以說他愛得很深,然而他對沉溺的享受和陶醉,卻為生活造成很多影響,例如帶給兒子的無奈傷痕。編劇藉著這個角色,呈現婚姻或愛情關係的面向,留低很多空間讓觀眾咀嚼。」 漫長與短暫之間 潘燦良口中的那位編劇,正是曾五奪最佳編劇獎的莊梅岩,其精闢台詞對白不但感動觀眾,更坎進潘燦良的內心,包括劇裡出現的這句對白:「如果深愛一個人,就算多長的婚姻,都會覺得很短暫。」對於跟蘇玉華拍拖多年的潘燦良來說,自當更有體會。「這句對白很觸動我,伴侶之間的關係是隨年月一直發展,互相改變和適應。回頭想想,原來我們也一起超過20年。2、30年的時間看似很長,但其實每刻也是當下,編劇很能捕捉到這份感覺。」 能夠維繫一段感情超過20年,以現今的愛情觀來看,尤其難得。從演藝學院跟蘇玉華的約會開始,能夠走到今時今日,潘燦良覺得兩人的相處之道,在於懂得欣賞。「這個世界人海茫茫,能夠遇到走在一起的人,並非易事。其實很多時候,可能也說不出喜歡的原因,純粹是種感覺,反而輕易地就能說出另一半的不是,找到討厭對方的原因。所以,若能捕捉到那一點的喜歡,已經很值得好好珍惜。」 一凹一凸的關係 個性低調的潘燦良,跟性格沉鬱的Galen,同樣散發著低沉的氣圍。透過捕捉與角色之間的這種特質,讓潘燦良得以代入Galen的想法,而令他更投進角色裡的沉溺,原來還要多得他的另一半。「我本身是個很悶得的人,雖然跟Galen的經歷很大分別,但大概也能領略到他的感受。其實我很喜歡收起自己,巧合地Galen的亡妻跟蘇玉華卻挺相似,同樣充滿陽光氣息,而且也喜歡園藝,讓我更能代入其中。這種一凹一凸的關係,就如角色設定般的微妙。」 然而,感情再好,隨年歲和環境的不同,總會產生某些變化,即使恩愛如潘燦良和蘇玉華,也沒例外。不過,變化卻不代表壞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潘燦良就學會包容伴侶的轉變,更因彼此的長時間相處,連想法性格也慢慢受對方影響而有所改變。「人總會變,但變也代表著新鮮刺激。說容忍可能很負面,但接受每刻改變卻是需要的,否則很容易就跟對方講『你以前都唔係咁』之類的說話。以前我只管想著事情的困難和隱憂,但蘇玉華卻會正面思考每件事,然後反問我『點解唔得』。漸漸地,面對相同的事情,我也開始學習採用她的思維。雖然本性改不了,但當各自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互相平衡,大概是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吧。」 隨緣的婚姻 彼此挽手走過二十多年,潘燦良和蘇玉華卻樂於維持情侶的狀態,沒有更進一步選擇結婚行禮。這次潘燦良演出《短暫的婚姻》,開宗明義地以「婚姻」作為主題,問到他可會因此改變對婚姻的看法,甚至衍生步進教堂的打算,潘燦良只微微一笑,說很享受現時的狀態。「我從來也不否定婚姻,每次參加婚禮都會受到感動。我們也曾認真思考過,尤其當年紀開始大,始終會有離開的一天,會有世俗的法律問題要解決,然而是否因此就要結婚呢?也許我們性格較懶,凡事隨緣,所以才一直沒有結婚。當然,也不排除將來隨時會走這步。」 改變自己 突破局限 長年跟蘇玉華的相處,讓潘燦良學習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而在演藝圈打滾將近三十年的他,跟入行初期的最大轉變,還有他「怕生保」的性格。不過,即使經過歲月的洗禮,潘燦良說每次迎接新環境時,仍會有點怕生的感覺。「以前可以用嚴重來形容,很多人也曾說過,難以想像為何我還會演戲。直到後來到了某個關口,我開始嘗試刻意的改變自己,看看會產生些甚麼變化。這種刻意挑戰,讓我突破情感的局限,也懂得該如何推自己走得更遠。雖然現在的性格已很不同,不過本質是很難改變的,我亦很清楚自己並非喜歡交際的人,無須強求。」 演員除了要懂得演戲,還要適應多變的工作環境,對於怕生的潘燦良來說,也是必須跨過的門檻。隨年月累積的演出經驗,令潘燦良更能體會理解別人的重要性。「每次的合作夥伴都不同,雖然方式未必使你習慣,但自己也需要有調教的空間,理解對方背後的原因,關係就是如此建立。記得以前每次的casting,當自己沒有被選中,總會產生很多不好的想法,然後被這些藉口抹殺了自己未夠好的事實。然而,將責任放在他人身上,毫無成效之餘也沒任何得著,既然對方被錄用,自然有更優秀的地方值得學習。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對我是很重要的成長過程。」 演戲的使命 沒有如此的性格改變,或許潘燦良的演藝生涯,並不會像今天般機遇處處。長年活躍於舞台劇壇的潘燦良,近年更出現在不少本地影視作品,例如去年大熱的電影《逆流大叔》。是要顯示進軍影視界的決心嗎?潘燦良卻斷言否認。「當時在劇團工作久了,覺得也是時候休息一下,後來偶然地有人找我拍劇,自覺也是種緣分,就決定嘗試一下。其實香港演員總被分割成電視、電影、舞台劇的界別,很難有機會嘗試不同範疇,既然我能滿足這三個媒介,如何能做到各具代表性,就是我現在演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