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 2012-12-31
舞台劇演員潘燦良
在台上演活無數角色,最終發現,劇場工作跟其他職人、工匠一樣,哪管製成品是什麼,其實都是與人溝通的工作。這位喜歡手工藝的戲劇演員,從劇場裏不斷探索自己,經驗告訴他,這是關於對人的情懷,令他更關心別人,更了解自己。
澎湃情感堪回味
潘燦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畢業後加入香港話劇團任全職演員,參演劇目逾百齣,曾十次被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更三度獲得獎項。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 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 (戲劇)」。在舞台上扮演無數個別人,演員最終要面對的還是自己,「我的老師毛俊輝曾說過一句話,他說,演員其實是一種孤獨的工作。」潘燦良說,這是他當了很多年演員後才聽到的一句話,突然令他醒覺了。他提到2004 年的《家庭作孽》,他飾演一名私家偵探,可算是他的戲劇路途上一次突破和挑戰,「這個角色跟自身有點距離,排練了很久也未能掌握角色,對手秋生(黃秋生)不斷提點我,叫我試試不同的方法,還是做不來。直至一天,毛Sir 對我說,這個角色不能用平日的方法去演,需要帶上面具。」於是潘燦良想到從外表上作出改變,嘗試帶上假牙,又把聲線提高,慢慢找到了一個通道,成功結合個人和角色,亦憑此角色獲得了第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喜/鬧劇)。「就是去到一個關口你是否願意挑戰和衝破,還是選擇放棄,要挑戰的除了是技巧技術,還有心態和尊嚴。」沒有誰能夠替你走這條路,也沒有人能幫你闖這一關,要坦誠面對自己,這可能便是演員的孤獨。
面對自己,也要借鑑別人,潘燦良喜歡傳統戲劇,特別是能劇,「看傳統戲劇其實就是看演員,在表演形式上是簡單的,簡單到沒有任何旁枝,全部都是精煉的。」「在能劇裏,轉頭這一個動作,內裏經歷了很多澎湃情感的表達,這是可以回味、感受和咀嚼的韻味。」他提到這是不同民族的戲劇都有的造詣,欣賞過後可以靜下來細味,這也是戲劇最精彩的地方,透過戲劇與觀眾交流,淨化生活。「自己不是做戲曲或能劇的人,在他們表演造詣的精神中,也可以借鑑,借鑑於我舞台上的表演。」作為表演者,潘燦良也在追求與生活的聯繫,追求對生活的提煉,他相信這必須經過時間和精神慢慢摸索和感受。
生活歷練助演出
對於未能及早懂得欣賞傳統戲劇,潘燦良說也有少少遺憾,不過自小喜歡手工藝,原來也有助他更了解戲劇,「我喜歡做手工藝,填補家居缺乏的東西。」他把沒有用的木塊,造成一張書枱,還造了一個鞋架,都是一手一腳去做的。他很喜歡這種踏踏實實的感覺,甚至想過若不做演員,不從事藝術工作,大概會當一個木匠。「我欣賞工藝家或職人,他們會想這件物件怎樣被人應用。雖然可能只做一個花瓶或碗,但他們做的作品不只是可裝水而已,最終做的事是為人而做, 是與人溝通的事。」潘燦良說他看到的就是對人的一種情懷,對人的關心,也對自己更加了解,然後知道如何去修正自己,如何與其他人有更圓滿的溝通,「我從事戲劇工作,做演員,其實跟他們做着同一種事情。」「已不是表現技巧的細節,究竟這次表演能喚起什麼意識,或有什麼東西與他們分享。」小時候,潘燦良只關心可以做什麼角色,現在他關心作品對社會有什麼啟示,這就是生活的歷練。
香港電台文化藝術電視節目《好想藝術》每集介紹一位香港藝術家,了解他們獨特的藝術生活體驗,並發掘藝術生活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