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作動《教授》

轉載自 Milk 2014-08-28 還記得去年莊梅岩因中文大學辦校五十周年而獲邀寫下劇目《教授》,正好回應當時鬧得熱哄哄的社會議題。今年,《教授》再度搬上舞台。一年前後,人事經已變遷,但所談論的仍與香港現況連接。潘燦良及郭靜雯兩位男女主角已作好心理準備,再來一次面紅耳赤的激烈辯論。 現實反照 「得悉上次令觀眾有很大的衝擊,當中包括不少教育界的朋友。在當下這個紛亂的社會,整齣劇目亦很觸動我。自去年首演及在中大重演後,我對劇中對白台詞的感受愈來愈深。無疑很值得再做,讓更多人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及生活中甚麼對他們自身最有價值。我們不是為大家選定民主、建制或激進任何一個立場,而是引導大家有自己的取態,過更好的生活。」潘燦良深有體會,一字一句都感動人心。郭靜雯也坦言受到衝擊:「其實前後一年,劇目的調子、訊息甚至演員班底都沒有改變,只是香港變了。因為重演,我又再次審視自己一遍。」 思辯之後 飾演LUCRETIA的郭靜雯及演繹教授的潘燦良的場口對碰不多,但二人之間的變化在劇目中卻發揮了微妙的作用。「其實我們就是『教』及『授』的關係,很直接。我們這個社會很需要值得仰望的播種人,讓下一代得到正面的價值觀。」聽罷,大家或會疑惑此劇與七月中潘燦良出演同樣以?育作背景的《修羅場》,感覺會很相似嗎?「雖然兩者以教育為載體,卻很不一樣。《修羅場》談的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對抗,重點著重於體制;《教授》的層面截然不同,通過?育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的生活。」 《教授》 日期及時間:2014年9月6日(星期六)及10至13日(星期三至六)20:15;9月7(星期日)及13至14日(星期六至日)15:15 演出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票價:$280 / $220 / $160 發售地點:城市電腦售票網(www.urbtix.hk / 3761 6661) 查詢:3103 5900 text:Emily photo:Yankov Wong design:laM

鬥到天昏地暗《修羅場》

轉載自 Milk 2014-06-26 繼去年《小人國4》後,餓了一年,W創作社終於有新戲上演!更令人期待的是,這次邀來本地舞台劇壇兩大影帝梁祖堯及潘燦良同台對戲。單看二人在宣傳短片中出神的演繹,經已精彩得過份。這場殘酷的職場鬥爭,即將開始! 你死我活 「聽小龍(編劇兼導演黃智龍)的解說,修羅場指雙方傷亡慘重的戰場。這次拿來比喻發生在學校內的辦公室政治,我和阿燦各持一方,二人都鬥到雞毛鴨血。」劇中阿祖將演繹一名半途出家的老師,因為貪老師高人工、多假期而由MARKETING轉戰?員室。「我在職場打滾多年,精通辦公室政治手段,深得校長信任欣賞。對我來說,老師只是一份工,?育下一代這回事並不重要。」反之,阿燦的價值觀則恰巧相反:「我是個典型的好老師,希望作育出英才,為學生爭取公義、抱不平。」直至有名女學生在學校跳樓自殺,原以為的人和事開始變質‥‥‥ 荒誕制度 在勾心鬥角的世界中,如何分辦好人╱壞人?阿祖認為沒有絕對:「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運用手段,背後總要有人要犧牲,只是那人是否你身邊珍惜的人而已。」阿燦引用阿祖的職場金句,反思手段背後的種種:「他在劇中說:『要成為制度主持人,才可以改變制度。』制度中的人應如何生存?不玩這個遊戲,就不能生存嗎?再者,小龍談的似乎不只我倆之間的爭鬥,也想說現今的?育制度。為了將來,學生現在需要不斷裝備自己,與同學比較。因而營造出一個無形的戰場,太可悲了吧。」劇中對白一針見血,但二人坦言不熟悉這種爭鬥,「我們演員的圈子相對單純,所以很難理解當中的荒謬,好像為了避免殺校而把中二生留班一事,太匪夷所思了。」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 《修羅場》 演出日期及時間:2014年7月18至23日(星期五至三)20:00;7月19至20日(星期六至日)15:00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340 / $260 / $200 發售地點:城市電腦售票網(www.urbtix.hk / 3761 6661)查詢:9267 2678 REMINDER! 八場門票已經全部售罄,仍想購票的觀眾請電郵至info@ w theatre.org.hk,標題請註明「查詢《修羅場》門票WAITING LIST」,W創作社會將以電郵回覆詳情。 text:Emily photo:強 design:KeNNy

岸西 觀眾是上帝 自編自導港台《獅子山下2014:夜同行》

轉載自 香港經濟日報 2014-06-07 經典的獅子山愈望愈像夢幻,港台仍重塑獅子山下精神,為《獅子山下2014》打頭陣的是岸西,她自編自導的《夜同行》發生在一個晚上、牽扯到十多人,懸疑綫索交織出一個蜘蛛網,情節千絲萬縷,而複雜難解的更是人際、人心、人性、人生。 據港台兩位監製所講,《獅子山下》要come back,便要有新鮮感,要非典型港劇,要似大電影,要找電影導演外判。《夜同行》從故事、結構、規模、拍攝手法來看,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電影(但在電視上分兩集播映)。金像編劇岸西的第3部導演作品,由一宗酒吧迷姦案開始,壞男人因撞車事敗,把妙齡女郎丟在公路上,從此帶出警員、護士、劏車佬、壞男人和太太、妙齡女郎和酒吧老闆等眾多人物的背景和關係 —— 懸疑情節、精簡對白、出人意表、每多留白和想像空間 —— 在在是岸西的簽名式風格。 了卻一樁心事 「落筆時已經想好怎樣拍,這是我第一個寫給自己拍的劇本,因應我識拍咩而寫。」岸西在2009、2010年執導《親密》和《月滿軒尼詩》,兩個本來交給別人的劇本,卻由她執起導筒,之後在電影公司老闆的要求下寫成《夜同行》,不過一直束之高閣:「它總是賣唔去,於是拿給港台,解決了它,我就不再記住,我要move on,免得每兩個月拿它出來看一次。」 岸西說話很快,要趕上她的思考。「它不夠商業,而且是群戲,很難找到阿哥阿姐來演,加上有些人入戲院睇戲,不是睇新聞、不想看dark的東西,這些我都明白,也明白人家為何推我。若果唔明,會是我最大的失敗。」她說,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命,這劇本也一樣。 Two By The Night 《夜同行》英文名叫《Two By The Night》,是指各種組合的兩個人,黑夜裏,有「你和我互不認識」的組合,也有「你坐定粒六以為了解對方而其實不」的組合。戲中,壞男人(艾威飾)隨意在妙齡女郎(冼色麗飾)杯中落迷姦丸;壞男人的太太(張慧儀飾)在電腦赫然發現老公的罪行;壞男人撞車後叫劏車佬(歐錦棠飾)幫手毀屍滅迹;原來劏車佬跟壞男人的太太有段舊情;又原來,在對頭車中被撞死的一對男女有私情,引發雙方家人在醫院殮房大罵戰;負責查案的女督察(孫佳君飾)和警司(潘燦良飾)是一對各自曾經滄海的愛侶;下屬一位年輕警員(曾國祥飾)又暗暗愛慕索女護士(王嘉慧飾);不旋踵妙齡女郎逃離醫院,原來她藏有的手槍下落不明,她要趕在天亮前趕回酒吧,跟舊男友兼酒吧老闆(梁榮忠飾)述說身世故事……劇情到最後,怕槍、想做鑑證科的年輕警員,跟妙齡女郎一樣,都有個爛賭、有兩頭家、吞槍自殺的警察父親。 「年輕警員和妙齡女郎,是不是同父異母的兄妹?」 「可以是,但也不一定是。那個twist是後來迫不得已下加進去的,根據我之前寫過的東西而加,好似潛意識鋪了路,是我好彩,幸好我是編劇,可以隨時扭蹺。」岸西繼續拆解故事中的含義,以及對人的思考:「你永遠不知道另外一個人是甚麼人,也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了解一個人,我們連自己是甚麼人都不知道。你知我點樣,但我唔知自己,『我』是唯一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 她更相信,真正快樂的人很少,因此筆下一眾人物都有難以言喻的過去和心境。「其實戲中的人不是特別苦,只有冼色麗一角的身世遭遇特別hard luck。也沒有家庭是特別完整的,大家都是如此這般地長大,都有自己的問題。但人在成長中永遠no lesson learnt,永遠覺得我現在犯的錯,與父母的錯不一樣,層次相差很遠;我的痛苦委屈有理由,父母的則莫名其妙。」 不用說的是,岸西喜歡擺下謎陣。「沒有人知道故事如何開始、如何完結,甚至沒有完,只知道艾威一角應該是死了,唔死也有懲罰。我想寫的是,我們有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人不是上帝,不知道(事情)如何發生。不過,觀眾是『上帝』,他們看到整件事。」 第3次做導演 最後岸西要大聲疾呼:「我最憎恨強姦、迷姦這類罪行,所以要藉此警告想咁做的男人,也提醒女孩子要小心。這樣的事每天都會發生,聽回來的也不少,好唔公平,只有女人要面對這防不勝防的罪行。我發洩了我的anxiety,用這方法告訴我的女兒。」 「這原是個1,000萬成本的劇本,但沒有錢又可以點拍呢?」替港台包拍,酬勞140萬,岸西一方面勁吐苦水話過程辛苦到喊、拍14日趕到不得了、前後花了大半年計落少過最低工資;另一方面卻因解決了一樁心事而高興:「100分鐘片長呀,比我之前任何feature film都要長,但沒有超支,我的底綫係唔會『揞荷包』。我覺得好威,唔駛蝕都拍到,當然,有因陋就簡的時候,而且有好多人出手相助。」 她甚至要全家總動員,身在美國的大女兒一貫的為她設計海報,兩個小女兒粉墨登場,丈夫也作技術支援。「全家一齊『穿膠花』好有趣!做導演好煩,不過好好玩。」 做人永遠不懂前車之鑑,但做導演不同,來到第3次,她說:「有時要有韌力,雖然有時好消沉,但要諗『瞓醒又是一條好漢』,例如每次拍完重看鏡頭,都想撼頭埋牆。」最能從經驗中學習的,是剪片過程。 「每次剪片都教識我很多東西,我也很享受後期製作,沒有其他人和事的擾攘。前期工作我總想快些完,我怕多人,連朋友都少,好怕人們圍着我叫『導演、導演』的問問題,但電影是團隊工作,我要調節。木星對我說過,任何戲都在後期完成,由衰變好,要畀心機做後期。」 ——————————— 兩種香港人 《夜同行》一眾角色都是香港人,當中有你有我,但岸西特別要提兩種面相。 ?歐錦棠扮演的劏車佬 「在創作過程中,我特別喜歡劏車佬,更少有地被自己的角色打動,很自豪。他是大仔要搵錢養家、父親卻較偏心弟弟;他讀書不是特別叻,會扛起所有事情、不抱怨、不自覺偉大。這個世界很多事由這樣的人完成,我們踏着這些人的肩膀而上,所以不能說他們喋喋不休、憤怒。」 ?艾威扮演的富商色魔 「暴發戶覺得自己很有辦法,everything is within my control,那些白手興家的人很易走入這個位。犯強姦的人不是解決性慾的問題,只係想點就點,你奈我唔何。」 ——————————— 鳴謝好演員之排名不分先後 1.「張慧儀是我的女神,我之前以為她已收山,怎料竟回來拍劇集,我於是找到她。她演得很好,尤其和歐錦棠的對手戲。找對了人,我寫下的綫索、發展便說得下去。」 2.「第一個offer劇本的人是艾威,最初還怕他不肯演衰人。他完全準確做到我想到的,我從來沒有教過。」 3.「我每次拍戲都有曾國祥,這次也演得很好,他和護士的關係很有趣。在此要提提扮演護士的新人王嘉慧,是今次的新發現,希望她以後有更多機會演戲。」 4.「孫佳君和潘燦良飾演的一對很sweet,吵鬧之後,大家可以想像他們會和好。二人很有火花,潘也成了孫的演戲老師。」 ﹏﹏﹏﹏﹏﹏﹏﹏﹏﹏﹏﹏﹏ 《獅子山下2014》Info 播映日期:6月15日起(逢星期日) 播映時間:8:00 pm 播映頻道:港台電視31(港台網站tv.rthk.hk及RTHK Screen App直播及重溫) *《夜同行》於6月15、22日分上、下集播映

第二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 Welcome To The Party!

轉載自 文匯報 2014-04-18 一年中大概只有這一天,劇院中會不斷傳出大笑、爆笑、狂笑、怪笑,伴隨着肆無忌憚的起哄與高分貝的口哨聲。平時,我們坐在台下看他們演人生百態;今晚,換他們盛裝而坐,等待着身邊的你我他因為演活了別人的故事而被加冕。 這晚的大會堂,百無禁忌、熱血爆棚,正是梅卓燕口中藝術所追求的「自由與獨立」。由香港戲劇協會(劇協)主辦、香港電台協辦的「第二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是劇場人的狂歡夜。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電台提供 梁榮忠與王耀祖一對活寶主持,讓整晚全無冷場,調侃嘉賓、互相揶揄,他們玩得不亦樂乎,更學奧斯卡與台下的劇場明星們一起來張大合照,難得的是,頒獎嘉賓與台下烏壓壓的觀眾們樂得配合,台上台下玩成一片。 歡樂的時刻何其多! 表現鬼馬金句多 憑藉《都是龍袍惹的禍》奪得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化妝造型的梁健棠踩着鮮紅高跟鞋風騷上場,形容自己high得「好像是最受歡迎女主角!」他用獎項向所有化妝師致敬,又藉機挖苦眾多演員平時總把化妝師視為理所當然,「但化妝師其實是專業人士,我們不僅化腐朽為神奇,有時甚至是『起死回生』口添!」話音還未落,台下已經笑倒一片。 在《教授》中表現亮眼的陳煦莉奪得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笑稱自己終於得償所願,在劇中扮演潘燦良的妹妹,「大家常說我們塊面都一樣那麼大的。」喜鬧劇的最佳女配角則由《囍雙飛》的韋羅莎奪得。不久前她在香港藝術節中的獨角戲《大女孩》,就由一段想像中的獲獎致辭開始,沒想到這晚夢想成真。「我從六歲就已經開始練習這speech了,在廁所裡對着花灑閉上眼,幻想自己在Oscar。」她大笑着說,「好久沒拿過獎,上次好像已經是中學時拿best attendence!」含着畦鴴A她把獎項獻給天國的爸爸,又激動宣布八月會結婚,還真是「囍雙飛」! 因成功演繹海倫.凱勒而奪得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的楊螢映激動得顧不上發言時間,要感謝的名字「最後」之後又有數個,惹得梁榮忠大叫「真的不要相信女人!」蟬聯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的胡麗英則在幽默感謝台前幕後的夥伴之餘,為父母深情朗誦詩作,「愛是很簡單很簡單的幸福。」 奪得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的,是全場呼聲最高的「人氣王」朱栢謙。去年擔任表演嘉賓的他,曾唱起李宗盛的《多麼痛的領悟》來表達常年恨拿獎但總是落空的鬱悶心情,今年「修成正果」,他將榮譽獻給後台的工作人員與自己的家人、朋友,「我沒有讀過APA,但我要多謝APA,因為我很多朋友都是APA的。」台下又哄笑成一片。 得獎的人金句多,頒獎嘉賓也毫不示弱,表現鬼馬。邵音音一上台就擠擠眼睛:「拿獎都是看人情的啦,誰拿獎就看評委喜歡誰咯。」惹得觀眾不住起哄。余安安毫不掩飾自己對舞台的嚮往,更忍不住為自己明年的演出作廣告,被梁榮忠笑稱「舞台頒獎禮變宣傳易」。商天娥一上場便氣場十足,她笑說每次台上宣布結果,背後就感到一股熱血氣流湧向前,「這個頒獎禮,說什麼都行,多激動都行,多激情又行,沒有框框,希望下次我也被提名!」專程由北京飛回來頒獎的萬梓良則回憶起與大會堂舞台的緣分,感慨萬千;頒獎時他故意拖長語調,吊得觀眾心癢癢,人群中怪叫連連,惹起哄堂大笑。而剛剛在電影金像獎上奪獎的黃修平,透露《狂舞派》將會排舞台劇版,更有意請聲線迷人的鍾景輝來作舞台旁白,對此,作為壓軸嘉賓上場的King Sir笑着回應:「我後生時都經常跳舞的!」 致敬:有你同行,我們不孤單 有笑,也有淚。過去一年,香港劇壇痛失數位創作者,頒獎禮特別準備了紀念環節,用影片向知名話劇工作者莫紉蘭、舞台設計師陳友榮、資深戲劇人何文蔚與何偉龍致敬。 因着《都是龍袍惹的禍》而獲得本次最佳導演獎的司徒慧焯拿獎時回憶起陳友榮:「我和Ewing以前有時吵架,關於個景。到最後,他說:阿Roy,我不信你那麼沒taste。從那之後,無論如何我要做個有taste的人,而不只是為了完成而去做。」 今年初因病去世的何偉龍,憑藉《長髮幽靈》中的角色奪得最佳男配角(喜劇╱鬧劇),讀出他名字的邵音音差點沒有忍住眼淚。在場的藝壇後輩也紛紛表達對他的懷念,香港話劇團演員彭杏英忍不住在頒獎禮最後帶着大家唱起歌,致劇場,也致曾經一起同行的前輩和夥伴。 正如梁榮忠所說,藝術這條路,不算平坦,「如果沒有這些朋友一起並肩走,不會那麼易。……我們心中,他們永遠留在這裡。」 於是到了最後,仍是「莫忘初衷」。笑與淚背後,是咬牙拚過的每個夜晚,是對藝術夢想仍然「硬頸」的自己的自嘲,也是對未來的期許。蟬聯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的潘燦良的致辭中,最動人的除了對摯愛蘇玉華的那句「我愛你」,還有這一句:「自由很重要,對香港的今天尤其重要。希望父母們更多支持年輕人追逐夢想,不然香港很快玩完。」 現場播放的創意短片中,選擇劇場的年輕人這麼說:「我們尋找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夢想。」這個夢想也許很小眾,很窮很苦很寂寞,卻很珍貴。 除了公佈本年度「十大最受歡迎製作」及十九個常設獎項的得主外,今年舞台劇獎特設「推薦獎項–傑出執行舞台監督獎」,褒獎這批幕後英雄的默默耕耘。完整獲獎名單請參考香港戲劇學會網站:http://www.hongkongdrama.com/event/7736 頒獎典禮盛況將於4月19日晚上8時至10時在香港電台第二台(FM94.8-96.9)播出。「第二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特輯」則將由4月26日起,一連四個周六晚上8時30分在香港電台第二台(FM94.8-96.9)播放,港台網站(http://radio2.rthk.hk)同步播出及提供重溫。頒獎禮視像版本稍後將存載於港台劇獎專頁(http://rthk.hk/dramaawards2014)供觀眾隨時欣賞。

好想藝術 – 說故事 潘燦良

香港電台 │ 2013-01-23 如果演戲只是關於眼神、聲線、對白、走位,潘燦良在舞台的日子應該好過得多。要把角色演好,難在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阿燦偏偏不畏難。踏足舞台超過二十年,潘燦良擔當過主角,配角;接受過掌聲,批評,又跨界嘗過做導演編劇的滋味,然後一下轉身,就發現,舞台的精彩,盡在傳統與源頭。 一個多年站在舞台上,以舉手投足揮灑橫溢才華的演員,可以有多憂鬱?「會自卑。不快樂時,自己一個躲起來,讓情緒翻騰好一段時間,也不加理會。」潘燦良,踏足舞台十八年,被外界冠以「戲劇王子」美譽,也一直牽着蘇玉華的手,共度飄搖風雨,驟眼看來,他事業愛情兩兼得,但人到中年仍愛說愁。「性格來的,改不了。」今天,潘燦良的臉頰添上一抹飽經歷練的神采後,憂鬱小生成了憂鬱中年,卻魅力不減。 英國大文豪奧斯卡.王爾德著有一本家喻戶曉的作品《快樂王子》,為天下王子設計了最貼切的形容詞;「戲劇王子」潘燦良卻彷彿跟他對着幹,訪問裏,愈談愈憂愁。 演過甚麼角色最像憂鬱的自己?「《暗戀桃花源》的江濱柳。」潘燦良想出答案前,呆了半晌。「那種對命運的自怨自艾,簡直就是自己的內心倒影。」話說回來,潘燦良於台灣戲劇大師賴聲川執導的《暗戀桃花源》香港版本,跟女友蘇玉華大演情侶對手戲,成就了兩人自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的首次合作。潘燦良像江濱柳,又或是江濱柳像潘燦良,也沒所謂吧,反正他與蘇玉華在舞台上碰頭,就是最能真情流露。 「若你在十年前問我,『江濱柳』肯定是答案,這應該是那時潘燦良給人的印象。」江濱柳擁抱着詩人獨有的熱情和憂鬱、多愁善感,也對舊情人雲之凡(蘇玉華飾)情深義重,跟眼前這位「戲劇王子」的確有相似之處。憶述昨天,潘燦良蹉跎了四年才考進演藝學院,畢業後於香港話劇團工作初期,又感到給投閒置散,幾乎叫他對演藝事業心灰意冷。「經常要做『茄喱啡』和『Understudy』,主角沒有你的份兒,卻要研習角色性格,真的百般滋味。曾嘗試跟藝術總監談過,但從對方的語氣得悉,自己好像可有可無似的。」 不快樂要有期限 潘燦良不諱言,當時沮喪了好一些日子。「那時跟別人說:就讓我沉溺好了,你不會明白的,最好別理會我。」或許太了解自己,擁有憂鬱性格的潘燦良不生自己的氣,也不打算刻意改變。現在呢?「仍會獨個兒躲起來,但不像從前般砌出石牆自我封鎖,會告訴自己:不快樂要有期限。」日子不是白活的,潘燦良迄今參演了逾九十齣劇目,也榮膺兩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亦曾獲獎學金赴紐約進修戲劇,一切得意與挫敗,統統都能豐富人生。 「骨子裏的我可能沒有改變,畢竟性格使然,但現在我會嘗試用不同的接納面和態度來處事。」跟蘇玉華有關係吧?潘燦良的笑容甜絲絲的。「我們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她是樂天派,經常帶給身邊的人歡樂和活力,沒有人看見她會不喜歡她,也對我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笑言兩人會互相觀摩、支持對方的演出,好像早前在無線電視播放、由蘇玉華主演的《王老虎搶親》,他每一集都有追看。「演得好與不好都會說出來,她就覺得我在《黐孖戲班》演得很『Hea』,一點都不享受。」聽後會否不快樂?潘燦良還是一貫的沉思片刻,說:「有少少吧,但OK的。」逗得我們開懷大笑。 女角背後的男人 潘燦良於杜國威導演的新劇《遍地芳菲》中,飾演辛亥革命黃花崗烈士林覺民,還是穿着一身唐裝戲服,叫人想起他於《南海十三郎》的唐滌生、《暗戀桃花源》的江濱柳的造型。「我不覺得他是『古人』啊!辛亥革命也歸納於現代史的脈絡裏,我完全當他是現代人去看。」怎樣也好,非時代劇演出畢竟是駕輕就熟吧?潘燦良聽後笑了起來,不置可否:「每次我也捕捉角色的人性核心。林覺民的民族情感很強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在潘燦良眼中,林覺民不是英雄,他會撇下丈夫、爸爸的責任,但這反而讓他建立了有血有肉的有形軀體。「無論是我抑或觀眾,也肯定不滿足於『紀念碑』式的演繹。」 十八年劇場事業,得失早已看透,現在潘燦良重整行裝,下一步是創作自傳式的作品,詮釋自己對人生的體會。「你說是懺悔錄也可以。」蘇玉華會是演員吧?潘燦良笑而不語,坦言還未有計劃,但或許會邀女友演出,而自己則專注編、導工作。當憂鬱戲劇王子成了女主角背後的男人,不知又會是怎麼樣的姿態?

潘燦良:演員很孤獨

信報 | 2012-12-31 舞台劇演員潘燦良 在台上演活無數角色,最終發現,劇場工作跟其他職人、工匠一樣,哪管製成品是什麼,其實都是與人溝通的工作。這位喜歡手工藝的戲劇演員,從劇場裏不斷探索自己,經驗告訴他,這是關於對人的情懷,令他更關心別人,更了解自己。 澎湃情感堪回味 潘燦良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畢業後加入香港話劇團任全職演員,參演劇目逾百齣,曾十次被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更三度獲得獎項。2012年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 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 (戲劇)」。在舞台上扮演無數個別人,演員最終要面對的還是自己,「我的老師毛俊輝曾說過一句話,他說,演員其實是一種孤獨的工作。」潘燦良說,這是他當了很多年演員後才聽到的一句話,突然令他醒覺了。他提到2004 年的《家庭作孽》,他飾演一名私家偵探,可算是他的戲劇路途上一次突破和挑戰,「這個角色跟自身有點距離,排練了很久也未能掌握角色,對手秋生(黃秋生)不斷提點我,叫我試試不同的方法,還是做不來。直至一天,毛Sir 對我說,這個角色不能用平日的方法去演,需要帶上面具。」於是潘燦良想到從外表上作出改變,嘗試帶上假牙,又把聲線提高,慢慢找到了一個通道,成功結合個人和角色,亦憑此角色獲得了第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喜/鬧劇)。「就是去到一個關口你是否願意挑戰和衝破,還是選擇放棄,要挑戰的除了是技巧技術,還有心態和尊嚴。」沒有誰能夠替你走這條路,也沒有人能幫你闖這一關,要坦誠面對自己,這可能便是演員的孤獨。 面對自己,也要借鑑別人,潘燦良喜歡傳統戲劇,特別是能劇,「看傳統戲劇其實就是看演員,在表演形式上是簡單的,簡單到沒有任何旁枝,全部都是精煉的。」「在能劇裏,轉頭這一個動作,內裏經歷了很多澎湃情感的表達,這是可以回味、感受和咀嚼的韻味。」他提到這是不同民族的戲劇都有的造詣,欣賞過後可以靜下來細味,這也是戲劇最精彩的地方,透過戲劇與觀眾交流,淨化生活。「自己不是做戲曲或能劇的人,在他們表演造詣的精神中,也可以借鑑,借鑑於我舞台上的表演。」作為表演者,潘燦良也在追求與生活的聯繫,追求對生活的提煉,他相信這必須經過時間和精神慢慢摸索和感受。 生活歷練助演出 對於未能及早懂得欣賞傳統戲劇,潘燦良說也有少少遺憾,不過自小喜歡手工藝,原來也有助他更了解戲劇,「我喜歡做手工藝,填補家居缺乏的東西。」他把沒有用的木塊,造成一張書枱,還造了一個鞋架,都是一手一腳去做的。他很喜歡這種踏踏實實的感覺,甚至想過若不做演員,不從事藝術工作,大概會當一個木匠。「我欣賞工藝家或職人,他們會想這件物件怎樣被人應用。雖然可能只做一個花瓶或碗,但他們做的作品不只是可裝水而已,最終做的事是為人而做, 是與人溝通的事。」潘燦良說他看到的就是對人的一種情懷,對人的關心,也對自己更加了解,然後知道如何去修正自己,如何與其他人有更圓滿的溝通,「我從事戲劇工作,做演員,其實跟他們做着同一種事情。」「已不是表現技巧的細節,究竟這次表演能喚起什麼意識,或有什麼東西與他們分享。」小時候,潘燦良只關心可以做什麼角色,現在他關心作品對社會有什麼啟示,這就是生活的歷練。 香港電台文化藝術電視節目《好想藝術》每集介紹一位香港藝術家,了解他們獨特的藝術生活體驗,並發掘藝術生活化的一面。

潘燦良舞台上的華麗轉身

文匯報 | 2011-03-18  今年香港藝術節所委約的本地新創作中,有演員潘燦良首次獨立編導的作品《重回凡間的凡人》,共開21場,門票幾乎旋即售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趁着話劇正在熱演,來看看這位香港「戲劇王子」其人何如。 文:香港文匯報 尉瑋 圖:香港藝術節提供 無心插柳 入讀演藝  早前訪問演員黃龍斌,他說自己喜歡的演員中少不了潘燦良——「我喜歡充滿生命力的人,不會讓自己停下或退步。人很容易滿足,很容易停下來,但藝術不行,停下來就是死。」黃龍斌的話言猶在耳,這日見到潘燦良本尊,更知道此言非虛。  潘燦良是香港話劇團的當紅小生,因為外形俊俏,形象頗有正氣,有「戲劇王子」的美譽。可要不是當年上天眷顧無心插柳之人,潘燦良今日可能是位優秀的後台人員。話說當日,他總共投考四次才被演藝學院錄取。第一次,第二次,失敗;第三次更離譜,申請信寄丟了;第四次申請時,他已經在CCDC(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任職後台技術人員,對現有工作也頗滿意,不過想着再隨便試一試,怎知反而被錄取了。於是入讀演藝,畢業,進話劇團,到今天,演的戲怎麼說也有上百部,塑造過的角色也是種類繁多,數都數不過來。  在CCDC做技術人員的日子,對潘燦良來說很難忘。「當時CCDC下面有個可以坐100多個人的實驗小劇場,我就常駐在那裡工作。不只做舞蹈演出,也要做各種戲劇演出,忙起來的時候,整個月都沒有假放。很多人的戲我都是那個時候坐在控制室裡面看的,沙田話劇團啊、海豹劇團啊等。而且不單是單純地看,而是參與一個作品怎麼由頭到尾出現在台上的整個過程。當時的演出,外國的藝術家、本地的藝術家都有,對我是有很大的熏陶作用。」  1991年,他進了話劇團,剛開始被投閒置散了好幾年,只是不斷地做些跑龍套的小角色,可想內心有多沮喪。「那段日子給我另一個衝擊,在演藝裡面,我的成績也算不錯,進團後,卻好像突然變得很沒用。」現在回頭看,才體會到當時的得着:「當時好多能力不足夠,所以用不到我,只是做很多龍套,不過反而有機會去觀察師兄們怎麼做戲……」 演技七十二變  是金子總會發光,今日的潘燦良是大家公認的實力派演員。事實上,他也是少數讓記者覺得「神奇」的演員之一。第一次訪問他,是香港話劇團上演雅絲曼娜.雷莎的經典喜劇《藝術》。潘燦良在裡面扮演Serge,故事因這個人物而起,又在其身上結束。但在台上的三個男人中,比起滿肚雞腸的小男人Yvan與死要面子的老大哥Marc,Serge算是最中規中矩的一個,潘燦良的外形氣質都和人物很貼合,表演算是不過不失。從此,對潘的印象就是:好一個小生!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在大會堂看杜國威的《我愛阿愛》,疏懶的大勇一出場,讓人驚呼:這個潘燦良好精彩。去掉了俊俏小生的光環,留着半長頭髮的他把這個有點吊兒郎當,和強悍老婆鬥智鬥勇的「家庭婦男」演得惟妙惟肖,讓觀眾拍爛了手掌。  之後他好像越玩越瘋,在《敦煌.流沙.包》中操着「自創」古怪口音演神神怪怪的外國探險家史無例,《2029追殺1989》更裝上肚腩和哨牙,把小人物倪基錦刻畫得「入肉三分」。正當大家期待着他下一步玩什麼,一個「回歸正道」的浮士德站在了舞台上。  「剛入團時,大家都覺得你應該做小生類型的角色,但是做多了也是一種局限。那個時候,我未必可以做到《敦煌.流沙.包》那樣角色,但是慢慢會有一個需要去改變的時候出現,去push自己去做。像史無例這種角色,正因為和我有距離,更讓我有衝動去達到角色和戲的要求。而像《我愛阿愛》中的大勇,就讓我覺得其實越不奇怪的角色越難做出獨特性——那麼平常的血肉怎麼才有一種鮮明度出來呢?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是這些類型嘗試得多了,又不想停留,想要再遠離一下,就有了比如像浮士德等,比較像我早期風格的角色。」  潘燦良說,現在的自己不特別奢望做某種戲,而是甚麼角色甚麼戲都能做。其實演員時常被動,不是你挑角色,而是角色挑你,能夠平等面對每個角色,無論放到甚麼崗位都能做出味道來,才是他口中「演員的價值和power」。  做演員多年,起起落落,遇到瓶頸的時候也許多不勝數,潘燦良早已學會平和處之。要知道能否突破、超越自己,有時靠的也是天時地利人和。感到無力的時候,他告訴自己要學着去接受,如果只是默默承受壓力卻不能從中獲得動力,反而會是對自己的侵蝕。「演員這一行很講經歷,也關係到自己的閱歷和修為,有些地方不是憑借想像力就能達到的。這個時候我會告訴自己:也許再過兩年吧。這樣好像是在安慰自己,但其實令自己更清晰,知道怎麼面對工作。現在的我,更加體會到演員就像運動員,沒有去到某個程度就想參加世運會,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慢慢不斷挑戰不同的關口和階段,才會提升自己。當然,每個人都想參加世運會,但是也要懂得怎麼去面對。」 導演其實很脆弱  在不同角色中跳來跳去,對演員來說有時也像是放假充電找靈感。潘燦良這次直接跳出演員工作來當導演、寫劇本,得着自然不少。  《重回凡間的凡人》是2009年潘燦良參加新域劇團舉辦的「劇場的臥虎與藏龍」作品展演/現計劃的作品,講述30多歲的男主角,因為父親去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生活,面對家庭、人生、感情的各種衝撞。「之前的我們就好像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堂中,發生一些事情,才被拉回地面。最後,男主角的爸爸離開了,他要照顧媽媽,和女朋友的關係也開始惡化,後來媽媽也因為癌症離開了,和女朋友也無疾而終,好像剩下他一個人。這好像很悲觀,但是人生裡面就是這樣,往往要發生一些事情,才會提醒自己怎麼去面對和解決它。整個戲就是講這樣一個感覺。」  故事不是很dramatic,甚至可以說很平淡,很生活化,卻能引起人們共鳴。這種風格也許和潘燦良喜歡契訶夫有關係。「我不敢說我在學他,但是也是偏向這樣去捕捉。可能是一些很平淡的對話,生活裡面一餐飯的談話,而不是一些殺人放火啊、天崩地裂的結構。」  演出很成功,許多人問他,會不會想要轉做導演?「我短時間裡不會,仍然喜歡做演員,但最大的感受是,這次面對演員,讓我發現我原來做演員也會像他們這樣哦,然後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更看到演員怎麼能幫到導演,再做戲時,我應該可以給導演更多的支持。很多人說做演員很脆弱的,很需要保護,做導演其實也很脆弱的,很需要保護。如果沒有支持的話,想做的東西是不可能實踐出來的。」他笑着說。 小叮噹和哈姆雷特 (文:香港文匯報 潘:潘燦良) 文:看到報道說你是很憂鬱的人,是真的嗎? 潘:我是那種比較內向的人,如果不是很熟絡,就會比較憂鬱,但是熟的話,會看到我比較鬼馬的一面。(也就是說是梁朝偉那種類型的?)哈哈,我不知道是不是啊。 文:聽說你最喜歡小叮噹? 潘:對呀,小時候當然喜歡超人、怪獸等,大了以後就喜歡叮噹。它不是只在講兒童世界的事情,現在也有些人在說,其實那個故事很悲傷的,大雄是自閉的,幻想了一個朋友出來。我喜歡的是它講了一種很「人」的觸覺出來。你可以覺得很悲哀,但其實很人性,而叮噹是這種悲哀中很大的一種曙光。而且它有一個百寶袋,甚麼都有。 文:還有甚麼角色最想做? 潘:如果早些時候問我,我會說沒有。什麼角色都可以做,都應該做。甚至是很minor的角色,都沒所謂,就算只是出出來,你都能做到,那不就是演員的價值麼,不是要給很多東西你做才可以,而是很少你也可以做。到今天,我的想法又有些不同,我想做哈姆雷特。為何?哈姆雷特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一個明星才能做的,要很有吸引力、很靚仔才能做,比如說Jude Law,他也真的已經做過。但是我想,為何我不可以做呢?特別是去到我這個年紀,好像已經超過太多了哦。但為什麼不行呢?哈姆雷特並沒有說明要有多年輕多靚仔,他就是一個人,那我就可以做。而且只要做到出來別人就覺得那個是哈姆雷特,就成功了。 文:那你是想做最莎翁式的經典型哈姆雷特,還是現代版的? 潘:最好是摩登些,不用再穿着絲襪那種。(笑)

不問世事在深山練功的人潘燦良

香港電影 │ 2010年10月號 筆錄者言:演員是一個種被動的職業,等待角色,等待劇本的出現讓自己發光發熱,如果演員的本質是內斂和慢熱的,被動遇上慢熱,負負得正,還是早應該撒手離場? 潘燦良,香港話劇團的全職演員,工作了十九年。訪問過程中,我們不斷為他的特質添加更多的形容詞,最後我們得出總結:他其實是一個在深山練功又不問世事的活力隱居士。多年修練,讓他懂得自行把慢熱與被動,蛻變成一種剛柔並濟的武學,足夠讓他在演藝之路上發光發熱,笑傲江湖。 走頭無路 當年中學會考畢業,成績不理想,繼續升學的機會很渺茫,前路茫茫,雖然在中學階段曾參加話劇演出,也被人稱讚演戲不錯,但從無想過可以走職業演員這條路。那時剛巧演藝學院成立,我想在能夠發展興趣的情況下繼續升學,於是去報讀香港演藝學院。那時跟同學一起報考,結果大家都落選,我要面對現實,之後進了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城市劇場當後台工作,負責替租借城市劇場演出的業餘團體作調燈、搬景。每次看見演員在台上走動演出,其實越來越明白,自己真的喜歡表演,於是為了自己鐵了心,決家以入讀演藝學院為目標,最終投考四次,終於考進去。 自我了解 在戲劇學院學習演戲,其中一定要學懂「自我發掘」,這個環節裡頭,讓我發現自己其實是一個野心不大的人,人很慢熱,總喜歡慢慢地鑽研角色。這種「慢慢」既是缺點,但也是優點;優點是願意按部就班,做足心理的調節進入角色的世界,老師們也忍受我是個慢熱的演員。 畢業後考進了香港話劇團,在專業劇團工作,問題就出來了,這裡要求當演員步進排練室,就要交貨,否則很吃虧。我必須要將自己固有的一套放下,例如不要想通想透才去投入角色,甚至逼自己要快。這個快,不代表快快地把台詞讀出來,快快走位完成演員的任務,「快」是指不用想太多,不用完全清晰角色便先拋自己出來去試。結果出來又有一些想不到的得益。 超越自己的本質 說到底,人的本質改變不來的,不過是可以超越。比如,我的外型與性格可能適合演一個小乖乖,劇團派你演一個喜劇的角色,你自己演得不過癮,觀眾看得不過癮,最簡單;不好笑!這個跟我的本質有關。 我的外表與個性給予別人一種很正直,很純良的感覺,但這個感覺讓演戲的範圍也被自己與別人局限,要突破就是超越這個本質,破自己的格,不用自己的既定方法與思維來看與分析劇本,甚至問問團裡其他演員,要是你處理這個角色你會如何演? 然後模仿別的演員去處理這個角色,試用另一個演員的方法去演,不要使自己跌進既定的處理角色的慣性,慢慢再在這個方向裡找出自己與角色的慣性,慢慢再在這個方向裡找出自己與角色的關連,近幾年,我就是不斷被派演一些喜劇的角色。 邁向二十年 我在香港話劇團工作了十九年,期間也遇過演員的低潮期;基本工作已滿足到了、達到導演的要求、演出亦有板有眼,但當中既不刺激、不過癮也缺少了衝勁,但當時就是在話劇團工作了十四五年的時間,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停一停,於是考取亞洲文化的獎學金到美國進修半年。 半年的時間不算多,但有一定的衝擊。我上了很多堂,技巧改進,但重點是半年裡獲得一個過濾的過程,這不單單只是關於劇場與演員的過濾,而是作為一個人的過濾。我作為一個演員,當時會反問自己,一個社會需要警員、消防員、醫護人員,那演員呢? 為甚麼社會需要演員?演員和醫生、醫護人員等之間的分別在哪裡?如果演員是一種重建人性的工作,演員也要服務社會的其他人,演員並不單單只是娛樂觀眾,演員也有一個社會責任,透過演戲把劇本的訊息傳遞,也透過演出把一種直接的能量給予觀眾,每次的演出只要能捉著這個責任感的話,不論甚麼角色、甚麼崗位,哪怕所演的人物、故事只有十秒和觀眾的心靈真真正正聯系上,我肯定這個戲一定好看! 要是這個想法成立,劇場的意義就很不一樣,劇場便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了。不單單就是減一減壓!劇場應成為人與人共存共生,分享生命的一個獨特的地方,劇場的功能便得以更全面的發揮。 表演學筆記 注:「自我發掘」(Self-discovery) 是演技訓練最重要的環節。演技的工具 ─ 亦是唯一的工具 ─ 就是演員的本體:身、心、靈,所以首要是要了解並發掘這工具的特性。透過戲劇練習、片段展現(scene-work presentation) 及演出,誘發演員檢視自我的特質,過程中包括發現、質疑、否定、迷失、確立、接受及跨越。我認為/相信人潛藏各種特質,但受家庭,社會及學習環境所影響形成不同的特性。 當演員必須演繹不同人物角色,所以首先要了解自我的特性,繼而發掘潛藏的性格以準備進入不同人物角色的世界。這過程中會有質疑及迷失情況,演員必須學懂面對並接受本身的限制,繼而尋找再發掘其他的可能性。隨著演員的成長發展,「自我發掘」是演員不斷經歷的過程,亦是能令演員不斷「增值」的過程。